盈枝头——陕西苹果报告之一

1-2312241G522K1.jpg

精细化管理带来累累硕果(资料照片)。 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摄

果园要务好,不能总是老一套。除了手脚勤、脑子活,还得掌握一些“窍道”。大改形、强拉枝、巧施肥、搞滴灌……这是高标准苹果园的标配,也是产业增效、果农增收的秘诀。如今,随着陕西苹果产业的更新迭代,这些秘诀不光让果农富了脑袋、鼓了口袋,更让三秦大地硕果盈枝、芬芳满园。

天没亮就起来,连着卸了5车苹果,刘印虎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,嗓子渴得直冒烟。他一屁股坐在地上,拿起旁边的塑料茶杯,咕嘟咕嘟喝了几大口水。

粪臭地才肥,丰收要靠人;管理不精心,落果一大堆……务了20多年苹果,刘印虎慢慢摸出些门道来。靠着这些门道,他把3亩老园子务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园,自己也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“土专家”。

含苞

11月22日,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刘家村。忙活了一早上,刘印虎把5车苹果存到果库时,太阳已经到了头顶。

“再过一段时间,果子价更好,先存下再说。”刘印虎说,这3亩果园,每年套袋8万多个,这几年,年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。这要放在以前,他做梦都梦不到这样的好事。

在刘印虎的记忆里,过去的刘家村到处是土房房土梁梁,村里人一年到头除了务两料庄稼,再没啥挣钱的门路。难道就这样一辈子?刘印虎咋想都不甘心。

1995年春天,刚过完30岁生日的刘印虎整天坐立不安。没黑没白地干了这些年,“压箱底”的钱没攒下几个,娃们一天天长大,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,他心里急得像猫抓一样。

那时,陕西苹果产业经过前期的精心培育和发展已渐显优势,老百姓在政府的引导下建果园、务苹果,干得热火朝天。作为旬邑县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村子,当时的原底乡赵家村率先种下的1000多亩苹果树正好进入盛果期,一亩果园的收入比种庄稼增加了好几倍。

这个消息像“雷”一样在各个村炸开了。眼红的人不少,可敢于放手干的没有几个。

“啥?种苹果?你知道咋种?”

“种了苹果一屋人吃啥?”

“人家都没动静,就你能行?”

……

偷偷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回赵家村后,刘印虎在饭桌上说出了自己的打算。没想到,家里人反对声一片,就连一向好脾气的父亲也把烟袋锅磕得咣当响:“刚过几天安生日子,你再别胡折腾了。”

刘印虎不爱说话,平时像个“闷葫芦”,可一旦下定决心,几头牛都拉不回来。用他的话说,赵家村的这个“雷”不光“炸”醒了他,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个“果园梦”。

那年春天,沟沟峁峁刚冒出浅浅的绿,刘印虎就把100多棵手指粗的苹果树苗栽在了3亩沟边地里。上了几遍农家肥,又美美地浇了一遍水,看着树越长越旺,刘印虎说,好像看到了梦里那个满树都是花骨朵的果园。

蓄势

务果园要是没有点真本事还真不行。刚开始,只要闲下来,刘印虎就骑着自行车塬上塬下到处“取经”,周围种苹果的地方他都跑遍了。

苦没白下。第二年,树长高了,“身子”粗了一圈;第三年,叶子密了,还零星冒出几朵花。果子还没卖钱,刘印虎就盘算上了:买台洗衣机,给娃们添两身新衣服,再盖上两间砖瓦房……他越想越觉得日子有盼头。

起早贪黑又忙活了一年。到1998年春天,树更壮了,叶子更密了,枝上的花骨朵更多了。看着粉嘟嘟的苹果花,刘印虎往果园跑得更勤了。可到收获时,他却傻了眼:苹果个头不大不说,地上的落果比树上的好果子还多。

“这才是头一年挂果,明年保准能见钱。”攥着卖落果的几百元,刘印虎不停地给自己打气,也给家里人宽心。但接下来的事,没有他想得那么顺当。

连着几年,钱砸进去不少,但回头钱却没见几个。刘印虎的心凉了半截。那段时间,一家人大气都不敢出,生怕他想不开。妻子也是绕着弯地劝:“不然,咱把树砍了,继续务庄稼,有吃有喝,日子能过就行。”

刘印虎不甘心。从苹果树栽下的那天起,他就跟自个较上了劲,非要弄出个样来不可。那几年,周边务果园的人越来越多,一些没听过的新品种、新名词也在塬上塬下传开了。

耳音灌多了,想法也就多了。一声招呼没打,刘印虎就骑着车子在外面跑了半个来月。

“换品种,明年全栽红富士。”回家后,刘印虎撂下这句话倒头就睡。第二天一起身,他扛着锨就进了果园。

栽树、上肥、拉枝……忙忙活活又是三四年。等到新栽的红富士开始挂果,刘印虎提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。园子里的苹果树个个都长得粗壮粗壮的,结出来的果子个头大、卖相好。果子还没卖完,本钱就收回来了。

怒放

刘印虎是个勤快人。打小就生活在刘家村的他和父辈一样,种菜、种瓜、种粮食,样样在行。村里的老人提起他总要夸一句:这娃是个过日子的好手。

头一回务果园,虽然前期没挣钱,但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。“那时光知道秦冠、红星、富士好。好在哪?咋样管?一问三不知,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,学也是学个‘半吊子’。”刘印虎说。磕磕绊绊几年,他意识到,品种不更新,技术跟不上,光是闭着眼睛瞎折腾,再肥的地、再好的品种都不顶用。

问题找到了就对症下药。新树苗栽下后,又是翻耕培肥,又是拉枝整形……除了取来的“真经”,刘印虎还有自己的打算。

“咱这是旱塬,一直都缺水。而果树又离不了水肥,要是‘喝’不上水,咋能结出好果子?”刘印虎说。2012年,当别的果园还在靠天吃饭的时候,刘印虎已经把一套自制的滴灌设施铺在了地里。

这是一套算不上精致的手工制品:管子是再普通不过的黑色塑胶管,上面的出水孔凿得大小匀称、间距一致,再焊上喷水阀,套上接头,连上蓄水罐,一张管管相通、随用随收的灌溉网就齐活了。

“打孔、焊接、安装,每一个环节都是我自个琢磨的,来来回回折腾了几次才弄成。看着不咋样,用起来美得很。”解决了缺水问题,刘印虎也真正尝到了务果园的甜头。

当年秋天,卖完苹果,刘印虎家存折上的数字第一次突破了5万元。“翻过年,咱就盖砖瓦房,钱不够再借些。”住了几代人的土房子,刘印虎早都想推了,“只要果园管得好,这点账算个啥?”

旬邑县开始打造马栏红苹果品牌后,刘印虎家的果园效益也跟着噌噌涨。

“这几年,果农把钱挣了,都是吃了苹果的利、沾了品牌的光。”在刘印虎看来,马栏红苹果是大伙发家致富的关键,“这是我们的特色产业,也是主导产业,打出品牌不容易,咱可不能掉链子。”

为了种出优质苹果,刘印虎成天在果园里忙活。2019年,还是那3亩果园,除去成本,竟然净落10万元。

随后的几年,这3亩园子年年都没让他失望,有些果子还论个卖。手里有了钱,干啥都能放开了。2020年,按照高标准示范园的要求,他又建了7亩新园子。

“干啥都得跟上时代,务果园也一样。”刘印虎说,只有学习新理念、掌握新技术,接下来的路才知道咋走。

不知不觉干了一上午,又到了吃午饭的时间,刘印虎开着三轮车朝回走。一路上都是苹果树,一棵比一棵长得旺。刘印虎说:“今年果子繁得很,把树枝都压弯了,瞅一眼,心里都美滋滋的!”(陕西农村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)